拼读许知远
发布日期:2019-06-10 18:13

初识许知远是读他的《醒来》,这部他自认为没有完善好、还需要继续打磨的著作,已经让我深深地感到他思维的深邃,文笔的之间流露出哲理是那么耐人寻味,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语,却蕴含的深刻的思索和洞彻一切的眼界,让人难以释卷,不禁反复回读。



一个作家所传达不只是一种情感,或者一种认知,更多的是他所代表的精神底蕴,而许知远所代表的精神底蕴远非他笔下的阿迪达斯跑鞋、iPod 或纳斯达克一代能够阐释的透彻。他代表着对于工业文明下知识分子使命感的缺失以及精神世界的贫瘠的痛心和反思成为新世纪中国的一道独特风景。少年盛名下,却难有一丝得意和忘乎所以,站在时代高处的独自忧伤是许知远的别样标签。

他试图用一种开放的思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源动力,他试图抛弃传统知识分子独善其身的避世哲学而重新构建全球化背景下读书人的历史使命,许知远坚信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之路,精神厚度和广度将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如果将精神层面的厚度和广度比作金庸小说中“觉远大师”的九阳内力,那么工业文明下的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步伐就如同聚贤庄里乔峰打出的那一套太祖长拳。

无论中古时代的外儒内法还是近代的中体西用,任何时代的进步必有其精神支撑,而许知远一直忧虑的,就是我们这样一个传统与现代割裂的时代是否存在某种文化和信仰来弥补开放社会同古老民族的裂痕。


在《醒来》里,许知远通过梳理百年中国变革去重新思考中国现代化之路。变革成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线,从甲午海战的“一战而人皆醒”到互联网时代的民族复兴,无数次的变革尝试左右着中国前行道路。许知远也从一个思维活跃的评论家和观察家,转变成一名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家,这显然是一部有着宏大叙事手法的作品。

几年前,许知远还只是一个有着与其年纪极不相符的冷峻、忧伤、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他随心所欲的穿插在一群伟大名字中间,历史在许知远笔下也是有着浓烈书生气质和逼人冷漠感的阳春白雪。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史修养,读者其实很难走进许知远笔下的世界,但在这部类似于《激荡三十年》的叙事性著作中,许知远摆脱了当年文学青年的激扬文字,他的观点更丰满,他的思想更接近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不同角度,重新理解有别于教科书中的中国近代史。教育的误区导致了我们对于历史的疏离和误解,使得我们大多数人局限于政治思维而鲜有时代亲切感和广阔的全球视野。尤其对于比许知远更年轻的80 后90 后,这种历史的疏离感必将导致某种精神延续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不仅仅是民族的损失,也许是一种潜伏的灾难。

所以,当我们看到沉寂四年的许知远,用《醒来》这样一本著作来表达他对于历史的理解,我们也看到许知远文字中流淌着知识分子的雄心壮志。他固执的相信任何时代都有着同他一样的思想青年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来促成时代的进步。他相信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内生的源动力同样重要。

我们一直在寻找这种复兴的方式,我们在“破”与“立”的循环中走过百年,我们依旧视传统为崛起的根基,也依稀见到许知远所希望的那种盛况的影子,我们将变得更开放和包容。这并非多数人认同的价值取向,却成为在混杂着汽车尾气和无处不在的高科技产品的今天一幕独特的文化现象。许知远用思想和文艺腔调构建了他的历史观,也为后来者提供一种借鉴和启迪,用一种更开放的心态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并非从今天开始,一百年前,我们的先人已经上路了。
新闻分类
最新行业动态